柏崇新,著名电影、电视剧配音演员。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这句话来概括对柏崇新的印象,那是一点没错。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的光夫、《排球女将》中的教练、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中的霍元甲等诸多银幕主人公形象的声音塑造,都来自这瘦弱英俊的小伙子。
柏崇新从小在北京长大,1962年就读于北京和平里第四小学。1968年就读于北京第七十五中学。他从童年就显示出了艺术表现的能力。“样板戏”中的唱腔唱段,他都能模仿的惟妙惟肖,随便一个定身亮相,也颇具几分“英雄”光彩。1971年柏崇新中学毕业,适逢广东省话剧院来北京招生,柏崇新报名应试,成绩名列前茅,顺利进入广东省话剧院学员班。通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柏崇新逐渐成熟,掌握了话剧表演的基本规律。1974年,柏崇新由学员班转为广东省话剧院的正式演员,并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
柏崇新进入影视圈,是在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文艺界,外国电影、电视剧的引进剧目越来越多,译制工作也越来越繁忙。话剧演员的语言功夫,具备了配音的条件,而一些中小电视台、译片场本身的译制条件成熟,就这样,柏崇新和他的同行们,进入了影视配音圈。
柏崇新曾先后参加了《海蒂》、《风波》等数十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他还担任了《命运》、《复仇》、《芝加哥的来客》等多部电影、电视剧的配音导演工作。卓别林是柏崇新推崇的人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柏崇新喜欢的格言。弹钢琴、打牌、滑冰是柏崇新的业余爱好。柏崇新为中国剧协广东分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文教科技委员会委员。在话剧舞台上塑造更多的艺术形象,是柏崇新努力的目标;为影视译制片配音多出几个令观众喜爱的人物,是柏崇新奋斗的愿望。
配音抱简老师亲自己的手
人生总是得失兼有,在话剧舞台上留下的遗憾,却在配音领域中得到了补偿。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拨出一些电视剧以及国内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影片的配音,基本上都是找话剧院的演员来配,台词功夫在话剧院年轻一拨演员中最强的柏崇新就这样走进了配音的世界——《排球女将》里的旁白和矢崎阳一、《霍元甲》里的龙海生、《风波》里的三儿子、《血疑》里的旁白和光夫的配音、以及为电影《简爱》中的男主角罗彻斯特配音……柏崇新说,他担任的配音不夸张地说,有近千部(集)以上,而这其中,最为观众所称道的是在《血疑》里为三浦友和扮演的光夫配音。这个角色,也是从未为自己争取过角色的柏崇新第一次争取的角色,那是因为看过《血疑》,实在太喜欢光夫了,柏崇新才忐忑不安地跑去找导演,申请给光夫配音的工作,谁知已经分配给他了。
这个角色为柏崇新赢得了声誉和知名度,给《血疑》配完音,柏崇新成了明星。而声音形象塑造的成功背后,是极大的付出。柏崇新说,当时大岛茂的配音演员简肇强是团里的老演员,为了配好《血疑》,51岁的简肇强足足瘦了十几斤,而自己累得最后甚至躺在地上配音,大家听到的光夫的声音有的就是躺着发出来的。
在开始配音的初期,都是按照舞台塑造角色的状态去演,虽然只是说话,但还免不了加动作,因为需要这种方式去调控情绪。“遇到爱情戏,比如拥抱之类的,只能抱简老师,接吻的话,就亲自己的手。”柏崇新说,从这个角度讲,配音是很残酷的,无论屏幕上演员是怎样的情绪,配音只能对着话筒,很孤单,但自己能被观众记住,因而喜欢的却又是配音。
在配音领域的成功给了柏崇新很多机会,中央电视台曾提出要调他,他也去了央视,还在那里配过电视剧《阿信》,但终因不愿舍弃广东,这个北京人还是再度回到了广州。
1989年文艺体制改革,开始民主选举,一直拒绝“从政”的柏崇新当选了广东话剧院实验剧团团长。对于自己的上任,柏崇新说有“上当”之感。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陈中秋游说他,“你能在话剧艺术上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在话剧行政艺术上,如果能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也是一件人生乐事”。被他这么一激,柏崇新走马上任,而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在当团长的期间,一心为团,绝不出去接拍电视剧。当团长期间,演员出身的他没为自己要任何角色,却抓了两个大型剧目《龙舟湖恋歌》和《都市梦寻》。第一任结束,柏崇新不想当团长了,出去拍了电影《痴男靓女》,没想到两个月拍完回来,民选团长结果又是他,他只好继续当下去。1996年,已经连任两届的柏崇新再度当选团长,却也同样在这一年,因种种原因而离开了话剧院。对于离开的原因,柏崇新淡然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广东的话剧界,从此少了一个话剧人,却多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