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注册 登录 留言 收藏 演示 首页


[配音行业新闻]浅谈影视译配中的技术美学

http://www.uupei.com  2016/3/12 23:04:51  优优配·配音行业新闻
标签:藏语配音 影视配音 译制配音
浅谈影视译配中的技术美学
  【优优配(www.uupei.com)】影视作品译制成少数民族的语言影片,发行到农牧区后,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达到了丰富农牧区娱乐活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的目的。 藏语影视译制片已然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西藏的藏语配音队伍也在日渐扩大,配音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配音工作的美学追求、美学意义是什么?表现手段是什么?配音演员与原片人物的关系是什么? 这些成为藏语影视译制工作者不断探讨和寻求的答案。

  一、配音工作的美学追求

  多年的配音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配音工作的美学追求理应是通过语言、声音传递人物的情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才能生动准确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需要配音演员仔细研究人物的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原片人物生活的环境。只有深入细致地研究原创作品的主旨,才能找到打开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真正严肃的配音演员的配音过程,应该是在原片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工具、声音变化来展现原片人物个性化情感的艺术再创造。没有个性化,就只能干瘪地表达出语意,无法表达出情感。

  配音艺术的创作过程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创作,它是一种在原片人物的基础上再创作的过程。配音演员的再创作受制于原片人物性格以及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单纯的模仿不是再创造,突破发展又不能与原片人物相吻合。所以,“声”与“形”的和谐统一是配音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必须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揣摩体验人物情感和心路历程,将自己同人物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配音艺术的使命和美学价值就是创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展露原创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使配音演员的语言与原创人物的形象水乳交融、性灵统一。我国传统美学精神所讲的“文如其人”、“艺如其人”,同样适用于配音艺术。这不仅是指配音演员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指的是配音演员的思想品德修养。配音演员要想达到“声”与“形”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具备以下的条件:

  第一、配音演员的修养。

  配音演员应具备三种条件:情感、表演、音色;另外还应具备一些天赋,如反映能力、对节奏感的把握、良好的悟性等等。作为一名配音演员,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感情。如果自己都没有什么感情,那么他(她)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又怎么可能不同。一个好的配音演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及美学素养。对语言的把握处理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面,要处理得恰到好处,不能过火,不能夸张,而且还要使观众听得清楚。 如果一名配音演员的审美观与原片想要表现的人物的审美观不同,那么配音的艺术效果多多少少会打折扣。要想改变这种结果,只能看配音演员的悟性;悟性较好,就能冲破自身审美观的束缚,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如:在徐帆主演的连续剧《有泪尽情流》里,徐帆所饰演的角色马晓霜的性格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憨”。但其配音演员的个性较阳光,虽然前几集里,在导演的一再提示下配音演员将马晓霜的个性表现了出来,但到后面的几集里马晓霜开始变得反应灵敏又温柔。这一巨大的转变使观众对马晓霜的认同感与同情心也开始减弱,大大影响了原剧的思想感情。

  配音要生活化、真实化。所谓生活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它所体现的生活逻辑、生活情理。 配音艺术里所指的生活真实,主要指配音演员真挚深切的感情。一部影片的对白是非常重要的,台词的读法上也力求生活、自然,消除任何做戏的痕迹。当然,这并不等于说,随便一说就是生活、自然,因而就不需要对台词下功夫了。作为配音演员,必须声音放松,又要口齿清晰,这就是一项基本功。电影是一次过的艺术,不能像小说那样没读明白可以回头再看一遍,所以演员读台词不能让观众听了费劲。

  第二、配音的技巧。

  1、细读剧本,身临其境。

  配音是影视节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故事的人物、时间、主要情节、人物性格特点等等。在配音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进入角色问题,也就是说,在配音之前,要非常仔细地阅读剧本,并认真观看影片、对口型,准确理解译文,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影片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做到身临其境。这样,无论从语言、语气、感情上,都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2、始于情感,终于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在艺术创造中,情感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活跃在整个创造过程中。郭沫若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感情。”真正的艺术品是以情动人的。配音人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投入自己的真挚情感,而且要做到忘却自我,掌握剧中人物内在感情的发展线,使之成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艺术形象。尽管原片是已经定格在银幕上的完成片,配音演员只能在原片的制约下工作,但这样不等于说配音演员只要模仿就行了,必须要考虑到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地位等等,这样才能使所配音的人物鲜活起来。

  3、掌握逻辑重音,塑造成功语言。

  配音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自己的感情声音去塑造荧屏上的人物,配音演员所运用的音色、音量、语气、语调、节奏和气息,以及吐词、吐字、逻辑重音等,甚至一个短促的口气,一个小小的停顿,一次语调的微微提升,都会影响配音效果。所以要用心去体验角色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但这不等于说你理解了就能表达了。任何一种内在的感受和想法,都会有它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作为演员就要不断地去观察、积累和掌握配音技巧。

  第三、对译制导演的要求。

  导演的中心地位同样适用于译制片,导演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共同攻下配音关。大量的案头工作有助于演员把握住角色,服从调度:观摩原片时的阐述; 挑选演员试声; 现场与翻译对译本的修改;与录音师对声音的艺术处理等等。 导演都要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在配音中,导演要提醒演员注意台词的双重作用,既要推进情节, 又要传达说话人的个性,让他们成为言语的主人,防止出现刻板呆滞、机械模仿等弊病,以保证全片感染力、思想性和艺术水准的统一,使译制片的整体美感得以尽情呈现。

  二、影视译制片的声音艺术美学

  事实上,语言、音乐、音响三者密不可分,在影视中的地位作用丝毫不亚于画面,有些时候甚至比画面更为重要,而且无可替代,实在不应小觑。有了这一认识,肯定会将影视片的译制过程视作艺术的再创造,从而使种种“后期制作说”, “录音棚里对口型”的简单定性等说法不攻自破。然而,确实有一些译制片由于忽视了配音这一中心环节,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正确位置上,没有调动所有力量为之效劳,因而大大降低了其应有的技术标准,丧失了许多富于审美意义的东西。影视配音环节背后,需要一系列的努力,从翻译、校译、编辑、导演、录音合成、剪辑等等,都必须有上乘的水准才行。“声的世界是人们能够立即相信的世界;景的世界是人们能够立即理解的世界。这两种世界都不要求想象力。”因而,“我们才肯接受电影对我们注意力的绝对控制”。 正是这些所谓的“缺点”,给影视以施展的天地。翻译编辑过程中的许多技术处理和艺术把握,能够弥补原作的不足,甚至超越原著的品位。

  对译制片中录音和剪辑作用的轻视,同样没有道理。以配音中分量最重的人物对白为例。录制时,如何借助话筒的距离,制造出复杂的听觉效果,如共振或“回声”,而非全是“十公分”,毫不讲究透视关系;对话与动效、音乐混录合成时, 如何根据预定的要求试录,决定它们的相对电平,产生声音的多种辩证关系,着实为录音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天地。如果从嘴启动开始,到结束为止,不管其他,将水平降至最低限度,回避困难,就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技术面对着每一种语言,当然也包括每一种变化,需要不断翻译、调整和修正。尽管超强的录音设备可以对音色、音质进行综合处理,但操纵它的毕竟是导演和录音师

  剪辑的大部分理论是围绕画面的,但对声音及声画关系的处理也不容轻视。 剪辑如果仅仅满足于点与点的流畅这个最低要求,便会丧失掉许多创造性地处理中断和连续的艺术技巧。译制片的剪辑应从对白等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不再被声音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可以改变声音的构成,并使其迸发新的意义。

  三、影视剧本翻译要遵守“信、达、雅”三个标准

  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至今仍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使得影视作品的翻译规范化。中国翻译界对这三个标准一直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不休。但总体上讲,“信”指准确,忠实原文,力避强加或过分润饰。“达”指达意,要求把原文的深刻含义、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的诗情画意、话语的幽默感和所用的修辞手法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雅”指风格,要求把原作者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来,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迄今只有草婴翻译的肖洛霍夫作品、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等少数例子才能达到。

  影视作品的翻译如果涉及的不是剧本而是配音,则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些不同。对白的译配必须考虑到口型、时间及效果等因素,允许在保留原义的前提下有稍大的改动,允许导演和演员的润饰。

  作者:洛桑曲珍
作者单位:自治区电影公司译制科
[行业新闻]更多精彩文章欣赏
[配音社区]其它最新美文欣赏
平台公告区
[平台新闻]优优配推出网配行业终极共赢运营模式
关注度:86981人次
[平台新闻]世界卫生组织与优优配的故事
关注度:10872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