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配(www.uupei.com)】电视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体。它由三种“语言”构成: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这三种“语言”汇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语言。“以视为主,视听结合”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意味着画面虽是电视语言特色所在,但解说词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弥补画面语言固有弱点的职责,其在信息传达上的作用绝非画面语言能够取代。特别是在人物专题片中,解说词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其作用至关重要,堪称人物专题片的生命。
笔者认为,人物专题片解说词必须做到:语言平实可信、构思新颖巧妙、结构有起有落,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既艺术化又生活化。
首先,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能够打动观众的根本,在于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指的是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的假情假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太多的撰稿者喜欢用堆砌华丽辞藻的方式来论释拍摄对象。而过度的渲染就会使人物本身脱离真实,就会使观众与人物产生距离感。既然解说词要做到感情求真,那么文字的具体运用也一定要务实。实际上,大众化的语言是最鲜活的,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如果解说词能建立在大众语言基础上来写,并充分展开联想,就可能收到许多平中见奇的效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画面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是难以准确表达的。早期的默片时代,虽然画面有极强的表现力,演员有极生动的表演,但是画面的局限有时导致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交代不清,必须要穿插字幕进行帮助说明,否则观众就会对主人公的形象、内在联系以及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产生理解障碍。因此,当涉及人物生平或面对具有多释性的画面时,就需要解说词与画面结合来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如:《最美不过“夕阳红”》为例,主人公陈福良夫妇二人早在七八年前组建“夕阳红”演唱团时的艰苦场景很难一一再现,画面是很难让观众有具体的了解。这时就必须通过解说词的介绍来表现,在解说词中可以告诉观众:陈福良夫妇都是普通退休工人,其儿子儿媳妇也已经下岗,为了创办“夕阳红”演唱团,夫妇俩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用于购买演出道具、乐器等,演唱团里的所有道具诸如旱船、大花轿、小毛驴等都是他们冒着冬天的寒冷在一家废弃的小房子里面自己买来竹条等材料亲手制做的……等等。
也就是说,画面往往难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也很难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面部表情看出来。咱们仍以《最美不过“夕阳红”》为例,陈福良本身是一位言谈不多、性格朴实的退休工人,拍摄当中并没有什么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和语言。怎样才能展示陈福良丰富的内心世界呢?此时加入解说词:“演出中那些生活气息浓郁、内容健康向上的所有说唱段子,都是陈福良自己创作的,陈福良的爱人潘爱珍也是演唱团里唱二人台的演员之一。陈福良的每一个新作品,潘爱珍都是他的第一个听众,而且边听边跟陈福良一起讨论和修改稿子也成为了两位老人的一种习惯”来表现陈福良夫妇热爱群众文化的执著精神。
其次,画面尽管可以通过强调细节、展现过程、营造氛围等方式来表达情感,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表达也是一种间接的表达,需要观众去体验、感受和理解。而解说词却可以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情感是人物专题片的一把钥匙,如何传达对所塑造人物的情感,并让观众沉浸其中,是一部人物专题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最美不过“夕阳红”》一片中,解说词对陈福良这样总结道:“退而不休献余力,夕阳映得满天红,陈福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几年来,由他组建的“夕阳红”演唱团共义务演出400多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达30多万,足迹遍布了社区和公园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部分的解说词既是一种具体的概括,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将陈福良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出来。“他,不仅为群众送上了试听文化大餐,为老年人发挥潜力贡献力量创建了平台,也为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景色。”点出了全片的主题,更将这一主题推向了高潮。
此外,人物专题片中的解说词一定要把观众的想象和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把画外信息和画内信息结合起来,在同一画面上交汇碰撞产生视听结合的新的语言结构,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单一的画面和单一的解说都难以达到的。它大大扩展了画面的外延,深化了画面的内涵,使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画面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解说词的补充,更是能够增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在对解说词进行创作时,就要充分意识到解说词上述重要作用,不仅要把握好解说词在整体布局中的尺度,使之与画面完美结合,抒发情感,还要与同期采访合理搭配,既不画蛇添足,又能画龙点睛,这样的解说词才能算得上佳作。
作者:顾婷
如果您想配音,请加我们的在线QQ配音客服专员,我们将为您提供高品质的配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