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注册 登录 留言 收藏 演示 首页


[配音经验技巧]写作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有技巧

http://www.uupei.com  2011/5/30 16:10:27  优优配·配音经验技巧
标签:人物类专题片 解说词 配音
写作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有技巧
  【优优配(www.uupei.com)】“配合画面是对解说词最基本的要求,一味地追求配合画面,会使解说词的结构受到限制,显得缩手缩脚。”

  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补充和扩大画面内涵的作用外,还是专题片向观众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人物类专题片的解说词,其发挥出的链条作用更是刻画人物不可或缺的要素。问题是,要把握住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进而达到绝佳的表达效果,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人物专题片解说词必须做到语言平实可信、构思新颖巧妙、结构有起有落,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既艺术化又生活化。

  感情求真

  人物专题片解说词能够打动观众的根本,在于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指的是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的假情假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太多的撰稿者喜欢用堆砌华丽辞藻的方式来诠释拍摄对象。而过度的渲染就会使人物本身脱离真实,就会使观众与人物产生距离感。

  作为写作者,怎样才能通过文字更真切地刻画人物呢?笔者认为,写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写作对象的背景故事,不断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到积极的创作情绪;其次,就是要在了解到的内容里,深入挖掘人物的动情点,这也是解说词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弦的要素。

  笔者曾经参与过一部反映山区司法干部的专题片创作,由于片子要配合表彰大会播放,所以制作时间很紧张。但为了把解说词写好,撰稿人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首先深入到了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同典型人物一起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作者真切地体验到了写作对象所要面临的种种艰辛和不易。在被写作对象深深打动的同时,写作欲望自然变得强烈起来。因此,才有了这样感情至深的描述:“甘熙光,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孟河区西鼓镇山区人民的儿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年人的拐杖’、‘青少年的守护神’、‘山里人的法律专家’、‘百姓的贴心人’。他在西鼓镇担任司法助理员一干就是17年。他靠一辆自行车,踏遍了西鼓镇的山山水水,走访了家家户户……”而出于解说词整体节奏的考虑,作者结合着画面添加了多处类似饱含深情的讲述,很好地用语言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让观众在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一个司法助理员的无私情怀。

  文字求实

  在撰写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时,一些写作者除了愿意使用华丽辞藻和半文半白的书面语外,还经常为吊足观众胃口而使用一些生僻词语。这些做法都是极为错误的。既然解说词要做到感情求真,那么文字的具体运用也一定要务实。实际上,大众化的语言是最鲜活的,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如果解说词能建立在大众语言基础上来写,并充分展开联想,就可能收到许多平中见奇的效果。

  为了说明文字应该如何求实,我们可以作个简单的对比。譬如:用文字表现一位边防战士的父母想念儿子的一个情节。如果解说词这么写——“二老则每天夜里凝视儿子的书信,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就会给观众带来很别扭的感觉,其中“二老”、“则”、“凝视”等书面语的运用,让本该生活化的动人场景,变成了文绉绉的散文诗。反之,假如是这么处理——“在父母的手中,这信上还带着孩子笔尖传来的温度”,效果就会好很多——不仅语言简单明了,而且隐含深意:笔尖的温度从遥远的边疆传来,是传到父母心里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气息扑面而来。做父母的听了容易引起共鸣,做子女的听了也会深受感动。

  立意求深

  专题片解说词是配合画面的一种文体,但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配合画面表达出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还须写出“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景”,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的目的。也就是说,立意要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人物类专题片的三个要素。“事”是片子所要反映的对象、表达的客体,它常常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经历,发生的故事,反映的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理”是人物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升华;“情”是写作者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通过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完成的。立意深刻了,就可以在叙述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人生感悟,这种感悟才能乘着理性之舟,直抵观众内心世界,启发人们思索。

  在纪录片《邓小平》中,解说词的开篇用了小平同志自己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开篇词,这一句话就为整部片子确立了主题,而且在片子立意上,令观众很容易感受到集合在伟人身上的那种力量和精神。其实,为典型人物拍摄专题片,不只是为了彰显先进,更重要的是要让观者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什么。因此,解说词创作过程中,从立意上尽可能地挖掘、提炼出一种深邃的思想和精神,才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在赞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之余,切实体会到一种精神的鼓舞。

  解说求活

  这里所说的“活”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文字处理要更灵活。因为专题片的解说词主要是配合画面来表达,而画面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文字处理得过于死板,那么解说词就很难和画面对位。例如一部讲述农村老干部事迹的人物片,片子一开始拍摄了老干部在山间行走的画面。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山间小路上,行色匆匆的老人叫×××,坚实的脚步、挺直的脊梁……而画面上的老干部却在山路上慢悠悠踱着步子,由于年岁老迈,老干部的脊梁也是弯着的,片子刚开始就和观众开了个“玩笑”。这就是按照典型套路拍摄出来的片子,撰稿人凭着对老干部的一点印象,发挥了一点想象就这么写了下来,交给拍摄员去拍摄,成片自然是声画“两张皮”。我们都知道,专题片的画面和解说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画面也是多义性语言,但它需要文字给其一个定向。而在片子进入到剪辑阶段,撰稿者也需要根据画面对文字进行更合适的处理。这样才能避免画面游离于文字确定的主题之外。

  其次是语言运用要更鲜活。也就是说,解说词在具体表现上要更贴近生活。因为要做到解说词既语言优美又不空泛,需要写作者准确地把握尺度。一方面是要让解说词的语言避免成为公式化、简单化、充满数字和议论的干巴巴公文;另一方面就是要多采用生活化语言,再配以适当的遣词造句和语法修辞,这样才能把人物表现得更鲜活,同时也能使编导在阅读文稿时有一种表现欲,愿意拿出自己的热情去诠释它。

  在人物类专题片的叙述中,画面与文字的合理搭配,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一般来说,编导的个人意志决定了画面和文字在片中孰轻孰重——文字工作出身的编导更注重字面意义的表达和挖掘;而摄像出身的编导则喜欢用画面来刻画人物形象,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唯真、唯美。作为写作者,只有“活”用文字,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解说词的创作还应注意结构上的章法。有很多人认为解说词只要配合画面就可以了,可事实并非如此。配合画面是对解说词最基本的要求,一味地追求配合画面,会使解说词的结构受到限制,显得缩手缩脚。总体上讲,解说词的结构要规整。这个规整是指在一条主线的贯穿下,各个片段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不管整体上采取总分、分总或其他什么形式,片段之间的衔接一定要有设计匠心在其中。写作者只有抓住这些写作特点,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您想配音,请加我们的在线QQ配音客服专员,我们将为您提供高品质的配音服务:如果你对小样比较满意,欢迎向我们咨询有关配音事宜,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谢谢。
[经验技巧]更多精彩文章欣赏
[配音社区]其它最新美文欣赏
平台公告区
[平台新闻]优优配推出网配行业终极共赢运营模式
关注度:86646人次
[平台新闻]世界卫生组织与优优配的故事
关注度:10849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