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配(www.uupei.com)】走进香港柴湾某栋大厦的办公楼,刚到大厅,远远就听到一把熟悉的声音,仔细一想,这是“小马哥”的声音!这把久违的声音,让人恍惚间回到了港片的黄金时期。当天下午,来自香港配音界的数位元老:张济平、冯雪锐、张佩儒、焦娇等人聚集在配音室,为《窃听风云2》献声或助阵。他们在配音的间隙陆续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采访,聊起许多不为人知的“江湖往事”,也道尽了配音行业的酸甜苦辣。
中音:李翰祥张彻的对白一个字也不能改
邵氏年代,胡金铨、李翰祥等大导演的很多部作品都少不了这班配音演员的声音。冯雪锐说,当时的导演里对配音要求最严格的,要数张彻和李翰祥,他们要求配音演员必须严格按照剧本中规中矩地念好台词。“最典型的导演就是张彻。他的对白是一字不差,也是要求我们一字不改,演员也是一字不能念错,李翰祥也是,在现场拍戏,他根本不看你嘴型的,光是听词,配音员哪怕只念错一个字,他都能听出来。”
李翰祥在没有执导电影之前,也是一个专业的配音演员。这位配音的老行尊以前配音的时候还有点小“怪癖”,和他合作多年的张佩儒说:“我们都是站着配音的,他是这样跪着配音的,不然使不了劲啊。他非得跪着配。”
老行尊的要求不可谓不高啊,拍《倾国倾城》的时候,主演卢燕有一句对白跟着长镜头到中景再到特写重复了三次:“你们是做什么吃的?”。李翰祥要求一句比一句有气,情绪要越来越足,高潮要放在最后面,可是卢燕却是说得越来越没气,而且味儿也不对。当时李翰祥就纳闷了,角色是卢燕演的,卢燕自己却配不。后来导演换了三四个配音员来配这个角色,不是觉得味儿不对,就是声音达不到要求。最后导演只能找到了当时同为配音演员的红薇(姜大卫的妈妈)出山,来给这个角色配音,也因为她是正宗的旗人,配起清戏有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独特味道,李翰祥才终于点头认可。
张佩儒说,配过胡金铨和李翰祥的戏都比较好找活。他说:“我最敬佩这两个导演,因为一个通清史,一个通明史,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从来不会投机取巧。”有份参与《倾国倾城》配音的张济平说,他们就跟演员一样,都渴望得到好导演好剧本的青睐。“因为我们都是要代入角色的,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去,所以好导演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我就曾经因为能给李翰祥的作品配音而觉得骄傲。”
走音:冯雪锐妙手偶改《倩女幽魂》歌词
如果你看过徐克版的《倩女幽魂》,一定记得这首诗:“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此诗备受港片影迷推崇,红遍大江南北。此诗显然化自李翰祥版本《倩女幽魂》中的那首诗:“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但经过徐克版本的改动,却使得它流传更广。不少内地观众盛赞徐克把诗改得更有意境更琅琅上口,谁知,为该片担任配音领班的冯雪锐一听这种说法不禁捧腹大笑。原来动手修改这首诗的人就是他。而他的改动其实并非为了“创作”,而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场记没有记下来完整的词,中间有两句词没有记,到了配音时,我只好连夜想了两句诗出来。”冯雪锐笑着说了这段“古”后,还饶有兴味地问我们:“原诗究竟是什么?”现场好些人都无法回答,大家能背出来的都是他临时抱佛脚创作出来的这首诗,逗得他连连说,“没想到!没想到!”
这个貌似“乌龙”的段子其实并非偶然。“鬼才”徐克的思维天马行空,经常在电影拍完后通过后期再创作对电影进行大幅改动。冯雪锐透露,徐克精力极其旺盛,创作力很强。他的戏在后期配音阶段没有不改对白的,因为他在后期的想法,跟当初拍戏时的设想又不一样了,“他的灵感随时降临,可以五分钟后就把五分钟前的结论给推翻”。后来大家看到有些徐克电影的配音跟演员的嘴型对不上,就是因为改了对白。配音界称这种做法为“强奸口型”。但冯雪锐很欣赏徐克这样的导演,因为“给他的电影配音永远没有框框,总是有即兴的魅力。”
作为徐克的“御用配音师”,冯雪锐的即兴创作也正好投徐克所好。两人合作多年,其中有很多即兴创作的台词歌词后来都成了流传甚广的段子。在《新龙门客栈》的时候,徐克突然想来点有韵味的东西,突发奇想要找一首歌来配合电影浓厚的画面色彩。来自北京且有多年北方生活经验的冯雪锐灵光一闪,“那天夜里,我凌晨两三点给他找了一首西北小调,再给这个小调写上词。”电影里那首豪迈的唱段———“喝碗酒来啊撒泡尿,大漠里的汉子爱美酒啊!”就是出自冯雪锐之手。
“在香港配音没有框框,千变万化,很多是即兴的东西。”配《赌侠II之上海滩赌圣》的时候,张济平负责的对白里面有一句“I L O V EY O U”,当时领班冯雪锐也是灵机一动,把这句示爱的对白变成国语:“爱老虎油”。这句经典而滑稽的台词一直流传至今。
原声:李小龙招牌声音必须亲自发声
《唐山大兄》是李小龙第一部电影,卖个盘满钵满,众人皆喜。独独是李小龙对于自己角色的配音十分大皱眉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小龙看了王羽主演的《独臂刀王》马上喜出望外,一口就指定了要配王羽的配音演员来帮自己配音,而这个人就是张佩山。出于对配音的重视,他拍戏时也常常邀请张佩山到片场来聊天,让他看自己拍戏。从那时起,张佩儒张佩山兄弟就经常合作为李小龙配音。冯雪锐说:“李小龙看中的是人家语言的力度,武打明星最看中这个。”
一提起李小龙,张佩儒马上眉飞色舞,忍不住大赞这个功夫好手“非常可爱”。“他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没有一刻会停下来的。”更有趣的是,李小龙独创的“嗯哈……”的招牌声音,即使在配音阶段,从不假手于人,全由李小龙自己担纲主演。配音的时候,每逢遇到“嗯哈……”这一声,李小龙自动请缨:“佩山,这个让我来。”当具体对来白的时候,他又谦虚地说:“这个我不行,佩山你来吧。”
张佩儒对老一辈演员的职业精神盛赞有嘉。他回忆,很多演员对配音很重视,除了李小龙外,狄龙也是其中一个。他一直苦练国语,并非为了自己配音,而只是为了了解对白。“狄龙有一个优点,就是很肯学,经常会抓着我们一起聊天。”
低音:配音大哥向成龙大哥“叫价”
配音界工作量大,待遇低地位低已经不是秘密。长久以来,香港电影的字幕连配音演员的名字都没有。为此,配音演员们一直在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当年张佩儒曾经就待遇问题勇敢地与成龙大哥“斗争”过。成龙自导自演的喜剧《奇迹》找到了张佩儒来为自己配音,张佩儒一听片酬就不愿意接。他开门见山地对成龙的副导演说了自己的想法,成龙的片酬那么高,但给配音演员的还是那么低(按照当时的行价,大概一个工作日8000-10000港币,一般一部戏配三四个工作日)。副导演一听就傻眼了,说:“你这么说,不想活啦?”但张佩儒还是没有动摇,其实他只是纳闷:“为啥我们配音演员就那么不值钱,我们应该争取自己该有的权益啊。”很快他就接到了成龙的电话,在电话里,他对成龙说:“就算我的片酬是4万,那我也配不上你,其实我应该拿40万才能配得上你成龙大哥。”成龙听完说:“是是是,大哥大哥,你一定要帮帮我。”第二天到了片场,成龙见到张佩儒赶紧过去跟他打招呼,还一直喊他“大哥”。张佩儒坦诚地跟成龙说:“我只是觉得我们配音演员太贱了,人不能作践自己,但是我们还是要争取。”成龙连忙道歉:“应该的,应该的。”
重视配音的演员之所以一定要找他们几位来配,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专业程度高。张济平说,虽然现在有很多内地配音演员加入到这个行业,但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我们对演员很熟悉,知道那些演员本来是怎么说话的。比如刘松仁说话,是好像机关枪似的,字字珠玑。所以我配刘松仁的角色的时候,要把声音调节到一个点上面。其实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尺寸问题。”
杂音:李碧华程小东争执不下时,配音说了算
有些导演和制作人对配音的重视,反而给配音工作增加了许多难题。遇到意见不统一的主创,难题就更大了。张佩儒回忆,当年程小东执导《古今大战秦俑情》,到了配音阶段,编剧李碧华也在,她也是小说的原著作者,对台词要求特别高,要求电影不能改动她的对白。“我们常常会碰到难题,不知道该听谁的,李碧华的对白和演员的嘴型是对不上的,程小东自己也有对白已经不记得了,副导演又有他自己的意见,三个人争执不下。”老板朱牧坐在后面也不说话,任凭他们在那里争论。
过了一会,朱牧看了张佩儒一眼,张佩儒就直接问:“我来弄可以吗。”朱牧点头后,他就到配音室去配音、写词。“我没有征求他们三个人的意见,可能把三个人都得罪了,因为我配音的时候完全不管那三个人,配完了之后,朱牧也点头了。”
张佩儒说,在香港配音老是遇到这种烂账。有时候连导演也不记得对白,场记又没记下来,只好完全交给配音来创作。当年配音领班的责任极重。这也极其考验配音人员的综合素质。李连杰在《南北少林》里面有一场赶羊的戏,当时场记就没有记下来他的对白,负责配音的冯雪锐在配音时只能现场给他编词。“根据他的情节、导演的意图来给他编词。后来那段戏配出来就非常活。”
冯雪锐笑说,刘家昌的有些电影里面的角色没有词的,每次实在想不到对白了,他就用歌来填进去。他说刘家昌是个很好玩的人,高兴起来有时候会塞给每个人钱然后带着大家出去玩,直到把钱花光才准走。“他人很好玩、很逗。这些都是大时代的人物,心胸大。人就要有气度,有些事情不能看得太严重。你也可以开我的玩笑,我也可以开你的玩笑,用玩的心态看事情,就不会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
多声道:不仅要一人分饰几角还要能弹会唱
冯雪锐的声音到现在都保养得很好,这位当年专配“小生”的高手,到现在仍听不出一点“沧桑”的味道。他笑说,其实即使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他也曾配过“老生”。在电影《棋王》里,梁家辉的角色是他配的,他同时还配了片中一个有哲学味道的老头,完全两个风格。
“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你一定要是superm arket,什么角色你都能配。以前我参加的戏,经常要配两三个角色。”冯雪锐说。
除了一人分饰几角外,配音演员还必须能说各种方言,还要会唱黄梅调、会唱京剧,甚至还要懂乐器、拉二胡。在叶德娴和周润发主演的《鬼新娘》里面有一场粤剧大戏,当时为了迎合海外以及内地市场,配音领班就决定把这场戏改为京戏。当时班底里面有一个会京戏的配音员,二话不说找来了二胡、月琴、唢呐等乐器,现场就来了段京剧演奏。他们还常常把厦门戏变成黄梅调,把粤剧变成京剧。没有场面,他们自己编,没有伴奏,他们自己找乐器伴奏。
张济平配过无数英雄人物,但他也擅长拟声。具备模仿鹦鹉等小动物甚至刷牙与闹钟声的功力,可见其十项全能。
所以,张佩儒和冯雪锐不约而同谈道:“配音演员就是要不断地要求自己,不断地看书,不断地领悟。我配了几千部电影,我也受到了这些对白的影响,很多是很有哲理的。其实配音这个工作也培养了我的修养。”
大佬威水史
冯雪锐
冯雪锐,人称“冯大哥”,香港国语配音界首屈一指的元老。冯雪锐配过的作品部部脍炙人口,部部是经典。他的声音扮演过《英雄本色》的狄龙,《纵横四海》的周润发,《笑傲江湖》的令狐冲……1980年代的第一版雀巢咖啡广告语“味道好极了”也是出自冯大哥之口。
张济平
张济平就是配音界的“小马哥”,不少人听到他的声音,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英雄本色》的小马哥!”张济平天生一副“老嗓”,铿锵雄浑,极富男性魅力。《笑傲江湖》、《黄飞鸿》、《老夫子》、《倩女幽魂》都有他的声音。更妙的是,张济平还擅长拟声,具备了模仿鹦鹉、喝可乐、咬苹果、闹钟等声音的功架。
张佩儒、张佩山
张佩儒与同胞哥哥张佩山1960年代同为邵氏演员,后专心于配音工作。张佩儒是成龙、洪金宝鼎盛时期的御用配音。而哥哥张佩山是当年最红最忙最累的配音人,他最高纪录一个月配了27部电影。他是李小龙钦点的配音员,好几部李小龙电影的对白都是由他完成的。
姜小亮
他不但与张佩儒一道在《双龙会》中为成龙献过声,也参与过《重案组》、《新上海滩》等影片的制作,还在《家有喜事》中为周星驰“代言”,最经典的台词便是“这女人呢,就像这荷包蛋,叮铃当啷的和在一块,就得趁热吃,凉了就没味道了”,令无数港影迷铭记至今。
焦姣
1970年起代专注配音工作。之后就将配音当主业,当年的当红女一号几乎都由焦姣包揽,钟楚红、张曼玉等等的角色几乎都由她来配音。萧芳芳的《林亚珍》、郑裕玲获得金马奖影后的作品《星星月亮太阳》也是焦姣的代表作。
大佬辛苦史
累到躺着配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产业尤其蓬勃,配音演员们个个起早贪黑,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一个月要配20部以上的电影,其中之苦可想而知。冯雪锐说:“《新龙门客栈》的时候,我已经是躺着配音的了。我当场要改对白,对白不好,配音也不会好的。写出那个味道才能配出那个味道,别看虚词,但是它都是语气,好像‘哼、哈’都是很重要的。”他试过连续两三天没有离开过麦克风,配到熬不住了,就打支声带闭合针又重新走到麦克风前面。冯雪锐说,通常一部电影需要配三到四天,而配完一集电视剧至少也要5个小时。当年张佩山创下了一个月配了27部电影的最高纪录,“最红最累最忙的配音人”。
工资比工厂工人还低
上世纪70年代,刚进邵氏配音班,邵氏给配音员的工资是800元,而当时冯雪锐在工厂当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有900元。1980年,冯雪锐配的一集电视剧拿到的是200块的工资。冯雪锐形容给电视剧配音就是抢钱的活儿,配一集电视剧基本要5个小时,还没算NG的时间。1990年代,冯雪锐坐享配音界的第一把交椅。他配一部电影大概用时三到四天,片酬是日薪1万。但一般的配音员就只有3500日薪,每天工作起码8个小时。当领班的他当年还有专门配杂声的一组演员,日薪500元。
配杂声更辛苦
配完主角的声音,还要为杂声而烦恼。为陈可辛配《投名状》的时候,冯雪锐专门到片场门口的群众演员里寻声音,谁喊得粗犷,谁喊得最给力,就选谁!曾经也因为预算的原因,冯领班不得不开车把录音机器运到武警学校里面,让武警们给他喊出强而有力的一声“杀啊!”。
经典功夫片里面最少不得的当然是以武林为题材的电影。但光是为少林寺里面众僧念经的杂声就给了配音员们一个不小的难题。念经的内容牵涉宗教,谁都不敢乱改词乱配词。思前想后,配音演员想出了一道妙方:从报纸上选取出相同的一段文字。众人站在麦克风后面一起从后往前念。这样既能让观众听到那确确实实是个字,但又不能揣摩出意思,这就是诵经杂声的神秘之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